形势严峻!最能生的省份开端“抢人”了!
2025年3月16日,广州琶洲广交会议馆里人头攒动。一场由人社部、教育部和广东省官方联合主办的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春季招聘会上,上千家企业摆出5万多个岗位,光是给博士和博士后的岗位就占了五分之一。现场有拖着行李箱的求职者,有举着“入职报销路费”标语的招聘货摊,更难以想象的是企业把AI面试机器人搬到现场。这局面,像极了春运火车站,只不过这次人们抢的不是回家的车票,而是留在广东的作业时机。
就在两个月前,广东发布了一组让全国眼红的数据:2024年全省出世人口113万,接连七年稳坐“我国最能生”的宝座。更惊人的是,这一个数字比前一年还多了10万人,把全国新生儿总量的占比从11.4%拉到11.8%。这都是珠江边上那些抱着娃的潮汕阿嬷,东莞工厂里年青的外来务工夫妻,深圳科技园里刚落户的博士配偶,撑起了这个成果。但广东人现在没空自豪,由于新进人才开端缩水。
时刻倒回三年前,在广州银河的人才商场,不少企业拿着大喇叭循环播映:“咱们不招40岁以上的白叟”。那时的广东的确有底气挑三拣四,2022年全省外省流入人口超越3700万,相当于整个加拿大的人口都挤在珠三角打工。但这两年状况悄然起了改动:江浙沪用“直播带货之都”“数字化的经济第一城”的名头截胡年青人,连成都都靠着“闲适巴适”的日子牌抢走不少高校结业生。这两年春节后返岗的外省农民工比疫情前少了百万,这个信号让广东坐不住了。
所以就有了2025年这场“史上最强春招”。看看这些方针:来珠海求职的结业生能住5天免费酒店,入职后第一年房租全免;在深圳落户的博士直接给10万安家费;东莞更狠,连小微企业招人都能给500万借款贴息。这哪是招工?清楚是“抢亲”的姿势。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:招聘会现场专门设了“妈妈食堂”体会区,企业拍胸脯确保“职工娃的奶粉钱咱们包了”。要知道放在五年前,许多工厂连职工子女就近入学都解决不了。
第一张是“芳华无敌”的人口结构:1.27亿非流动人口里,72%都是能生精干的劳作年纪集体,深圳、东莞的老龄化率还不到4%,比上海低了整整10个百分点。
第二张是潮汕人“多子多福”的传统,尽管现在年青人也开端嫌养娃贵,但2024年汕头出世率仍有13‰,相当于全国均匀的两倍。
第三张最厉害,每年近2000万外省打工者涌入,这些20-35岁的青壮年既是出产线上的螺丝钉,也是婚育商场的生力军。
但生育数据美丽的背面藏着隐忧。潮州2023年出世人口跌到全省倒数,连最“能生”的潮汕00后都有三成清晰说不想生娃。更扎手的是工业晋级带来的阵痛: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值占全国四成,可同时期最缺工岗位第一居然是流水线普工。一边是博士年薪百万招不到人,一边是工厂月薪六千留不住90后,这种撕裂让广东不得不双线作战,既要保住生育根本盘,又要争夺高端人才。
值得重视的是,在这次招聘会的机器人展区,一台机械臂正在扮演“牵线搭桥”。出产它的企业本年要招600个工程师,其间140个岗位指明要博士。担任人说得很直白:“咱们现在造一台机器人,比拼装十部手机还挣钱,但得养得起懂AI算法的专家”。这句话揭开了广东张狂的抢人逻辑:当机器人代替了流水线上的重复劳作,能规划机器人、练习AI模型的人就变得比黄金还宝贵。
其实,这种改动早有预兆。武汉大学的查询显现,曩昔十年机器人代替了珠三角9.4%的初中以下工人,却让大学生工作岗位增长了3.6%。东莞一家电子厂老板算过账:买200台机械臂尽管要砸4000万,但省下的人力本钱三年就回本。现在他愁的不是机器贵,是找不到会调试德国库卡机器人的技术员。“曾经招工看手速,现在招工看代码”,这话在东莞厚街的工厂里传得很广。
能够说,广东这次抢人最狠的招数,是打破了二十多年的“唯学历论”。在广州南沙,应届生来面试能住7天免费人才公寓,入职后再送15天过渡房;在佛山,急需紧缺人才能够直接越过职称评定;深圳前海更是放出“王炸”,答应科研失利,只需你是真搞立异,亏了钱不必背锅。这些方针看似零星,其实都在干一件事:把人才从条条框框里解放出来。
有个事例特别典型。中山翠亨新区招生物医药博士,不只给安家费,还许诺“你担任研制,政府帮你找商场”。北大博士岳秋宇便是被这套组合拳感动的:“其他当地只会画饼,这儿连实验室用什么牌子的离心机都帮我想好了”。这种务实风格,却是很契合广东人“闷声发大财”的性情。
走在广州银河CBD,你会发现个风趣现象:写字楼里的白领和城中村的快递小哥,都在刷同一款本地日子APP。这不是偶然,广东政府上一年悄悄做了件大事,把社保数据、工作信息和消费补助悉数打通。外来务工人员交满半年社保,就能领租房补助;结业生在粤东粤西工作,最高能拿一万块安家费。
实际上,背面的经济学逻辑很真实:一个送外卖的小哥,每月在广东的吃住行至少要花3000块;要是他变成程序员,这一个数字或许涨到8000。东莞算过一笔账,每留住一个硕士,五年内能给当地带来至少50万消费。所以现在广东各地抢人,抢的不仅仅出产力,更是行走的消吃力。
很明显,这场人才争夺战,广东其真实下一盘更大的棋。生育数据亮眼,阐明这儿还有“人的温度”;张狂抢高品质人才,则是为工业晋级储藏弹药。看看那些招聘会上的明星企业:搞无人驾驶的小鹏、玩量子核算的鹏城实验室、造工业机器人的拓斯达,清一色都是广东本乡培养的“新物种”。它们要的不仅仅螺丝钉,更是能改动游戏规则的“大脑”。
但广东人也清楚,单靠方针优惠留不住人心。所以他们在做两件事:把城中村改造成人才社区,让应届生住得起带落地窗的公寓;把老牌技校晋级成“数字工匠”培训基地,让流水线工人有时机转型AI练习师。
站在珠江边上看这场大戏,你会发现最精彩的不是数据,而是人的故事。从潮汕祠堂里抱着孙辈的阿公,到深圳南山熬夜敲代码的极客,再到东莞车间里调试机器人的老师傅,任何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书写着广东的未来。这儿没有魔幻的互联网造富神话,有的仅仅踏踏实实“揾食”的才智,生得起,养得好,来了就不想走。或许这便是岭南大地最朴素的生计哲学:把人的故事续写好,经济的传奇自然会产生!